共同打造壮丽秀美的新时代文学风景
“一个当代作家,不可能一生都与时代无关。何谓一个作家的当代性?当这个时代没有结论的时候,你渴望有所表达,同时你的表达又得有所涵盖,能够走进每个人的心里。我得做一个‘完整’的作家。”8月20日,作家毕飞宇携新作《欢迎来到人间》在上海展览中心友谊会堂与读者见面,分享了自己的创作心得与作品背后的故事。
这是“行进的风景——中国作家协会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作品联展”系列活动的其中一场。8月16日,此次联展在上海启动,作为“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支持项目代表,杨志军、熊育群、陆天明、李凤群、毕飞宇、欧阳黔森、小白7位作家的新作在2023上海书展期间先后举行分享会,为广大读者送上一场场文学盛宴。从藏区大地到东南海滨,从西北边陲到武陵深山,作家们书写着目光所及处发生的一切,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度,孜孜讲述历史与未来。
这也正是“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的意义所在——寻找、发现、支持、推动,让当下无数的鲜活故事被看见,让最广袤、最真实、最深刻的生活图景呈现在读者面前,让时代的跫音响得更久、走得更远。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为历史留下一份珍贵的备忘录
如何定义写作?在8月17日举办的《雪山大地》新书分享会上,杨志军给出了自己的回答。“感恩”是他写作的重要关键词。“我出生在青藏高原,在青藏高原生活了40年。这部小说书写了三代人在雪山大地上成长和生活的故事,我把它当作一种感恩的表达,当作对雪山大地的敬畏。”雪山大地是杨志军重要的情感寄托,在《雪山大地》徐徐展开的画卷中,杨志军嵌入了自己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对父辈过往的怀想,以及对自然生态的深切关注。他将目光投向青藏高原的辽阔天地,深情回望父母与几代草原建设者的艰辛足迹,书写草原人民在时代发展变化下的精神巨变,展现出浓郁的民族风情和蓬勃的民族精神。
“传统意义上的游牧民正在脱离既往的生存模式,加入有固定居住地的新牧人或新市民行列。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正从不断更新的环境中破土萌发,由此引发思想观念和精神世界的巨变,这正是我写作的契机。”在杨志军看来,时代所引发的变化无处不在,作家需要时刻关注和思考这些变化,必须“不断带着好奇去认识生活中的新鲜事物,搞清楚‘是什么’和‘为什么’,在此基础上一直写下去”。而对过往的回顾,同样也是一种“重新发现”:当我们回望父辈的生命历程时,所获得的是慎终如始的敬业精神、纯洁无私的奉献精神以及开疆拓土、与困难奋勇相搏的信心和勇气,值得我们继承和学习。
熊育群的长篇小说《金墟》从侨乡赤坎古镇的旅游开发切入,以司徒氏和关氏两大家族的代表人物为主角,在时间跨度长达一百多年、空间横跨太平洋两岸的场景和线索中,展现了两代侨乡人民跌宕起伏的人生命运和百年古镇的兴衰悲欢。两个家族的历史既是古镇的历史、广东的历史,也是中国近现代历史风云的缩影。在8月18日举行的新书分享会上,熊育群、钟红明、陆梅、胡晓舟共聚一堂,围绕“一座古镇的兴衰与世界百年风云”展开了深入交流。
大家谈到,《金墟》重新发现了赤坎这座百年古镇,着重书写了民国和当代赤坎的两次城镇建设,作者以老练而鲜活的文字,打造了一座厚重浪漫、金光闪闪的“金墟”。《金墟》既结合了纪实与虚构,又融合了历史与现实,在过往与当下的交织互动中,生动展示出国际视野下的侨民文化与家国情怀。熊育群曾在创作谈中表示,《金墟》可以说是他创作生涯中难度最大的一次写作,为此他辞去职务、“闭关修炼”,连写数稿、反复修改,当他看到沉甸甸的书稿,“觉得这一切都值得了”。“回首那些青灯孤影中的日日夜夜,《金墟》无疑是我最艰难的一次跋涉,也是突破自我的一次有益尝试。”
“绿色的书封犹如当年的绿皮火车,通过书封上的窗口,可以窥见沿途的风景。这也是陆天明在回望同代人时,与时代交汇的心灵风景。”在8月19日举行的陆天明《沿途》新书分享会上,何向阳如是说。在《沿途》中,陆天明以现实主义的有力笔触,勾勒出以谢平、向少文、李爽为代表的一系列人物形象,回溯他们在大西北农场中所经历的磨砺与伤痛,追踪他们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如何与崭新时代相遇和碰撞,又是如何在自我反思中踏浪而行。作家将笔触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探究他们在时代变迁与人生选择中的人性变化和命运走向。
吴俊认为,“沿途”是一个将时间与空间融汇得非常好的名词,小说通过一代人的特定视角来指向人生与时代的广阔世界,书写了一代人从城市到边地再到城市的人生遭际,这个“出走”又“归来”的过程,也是自我改变、自我完善的过程。王雪瑛谈到,个人如何在时代的大潮中认识自己、调整自己,如何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是一个很大的人生命题。陆天明在《沿途》中折返历史现场,深入梳理同代人的精神历程,思考和探究一代人的自我成长与时代发展的关系,以饱满的情感描绘出他们曾经面对过的风云激荡,记述他们的思索与选择、追求与奋斗,为历史留下一份珍贵的备忘录。
“我的写作都与‘大’有关,《大野》《大江》《大风》《大望》都离不开一个‘大’字。这其中也隐含着我自己的一点小野心,就是希望通过写作来反映宏观的、广阔的历史和时代。”8月20日,李凤群在《月下》的新书分享会上吐露了自己的心迹。
在一座虚构的县城“月城”中,生活着女子余文真,因其平凡平庸,始终不被看见。《月下》塑造的是这样一类当代小城女性的形象:出身低微、样貌平平、智力普通、性格顺从,是被家庭、学校、社会忽略的“大多数”。小说写的都是普通人的故事,但李凤群的想法并不止步于此,她要“创作一个关于人物的宇宙,要创作她的城市、空间、空气、土壤,给她朋友和星辰大海”。正如《月下》的责编胡百慧所说,每一座小城都有无数个余文真,李凤群把一个人与一个时代进行了交互性叙述,写出了一个平凡女性与世界间的对话,写出了时代下女性的普遍命运和处境。
从最初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到最终的“月下”,在李凤群看来,书名的变化代表了作者和编辑对作品态度的变化,也暗含着作品品质的改变。“月下”隐喻着女性的自我观照,书名的修改过程所浓缩的正是小说文本不断充实、丰盈的过程。
用文学的力量书写真实的当下
毕飞宇的《欢迎来到人间》讲述了一个有关外科医生的故事:第一医院泌尿外科接连出现六例死亡病例,死因均是肾移植后深度感染引发的并发症。主刀医生傅睿在遭遇第七例病人田菲的死亡后精神崩溃,陷入了现实和精神的双重危机。
“读完这部小说后,我沉浸和回味了一两天。在精神的深处,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是傅睿。”活动现场,程永新表示,与《推拿》《平原》这些结结实实的现实主义作品相比,《欢迎来到人间》倾尽所有笔墨来构建傅睿的精神世界,有些“精神分析心理小说”的意味。小说呈现了人物内在精神的方方面面,对精神世界的建构令人感叹,是一部有门槛的小说。毕飞宇本人则用“一场噩梦”来形容这部小说的创作过程:“当每个人都身处一个狭小的空间,除了关心自己的精神,还能关心什么?人终将直面自己的精神世界。我突然觉得,我对这个时代的把握不对,如果按照之前的想法来结尾,这个小说就轻了。它没有把现实给予我的强大震撼表现出来。”为了更好表达内心的想法,让小说更为精彩和顺畅,毕飞宇忍痛推翻了原有的设定,将小说从100多万字删到20多万字。
“如今我只关心读者在看完这部小说后,能不能感受到撞击。一个当代人在傅睿的处境面前,他的内心有没有感受到强烈的冲击。如果这种冲击存在,哪怕读者对讲述的故事并不确定,那么这部小说也算成功了。”毕飞宇说。
8月21日,欧阳黔森《莫道君行早》新书分享会举行。小说以地处武陵山腹地的贵州山村为切入点,全面细致地展现了脱贫攻坚在这片土地上的生动实践,深入描写了当地社会生活及人们精神面貌发生的巨大改变。作者笔落紫云镇三个典型的贫困村庄千年村、花开村、红岩村,围绕紫云镇党委书记龙险峰带领村干部一起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在新农村建设的热潮中不断探索和突围的工作实践,描写了三个村庄由深度贫困到乡村振兴的蝶变。
贵州是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生于斯、长于斯的欧阳黔森跋山涉水、走村串寨,目睹了精准扶贫带给山乡的巨大变化。他谈到,脱贫攻坚所取得的战绩是需要被记录、反映和书写的,用文学的力量书写最真实的当下,塑造这个时代的英雄,是文艺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征途漫漫,惟有奋斗,大家要像“早行人”一样,脚踏实地干事,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汪政表示,《莫道君行早》让中国式现代化有了真切可感的画面,是中国式现代化出色的文学表达。欧阳黔森聚焦当下和平凡人物,在大量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创作,真正做到了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在对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书写中,传递出一种久违的乡土芬芳。
和其他几部作品稍有不同,作为“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的支持项目之一,小白的《无我》尚未正式出版,还处在筹备创作阶段。在8月22日举行的“福庆同生,春满杏林——小白作品分享会”上,小白与读者分享了自己的创作体会,并与毛尖、黄德海、三三共同回顾过去的创作历程。
颜福庆、陈同生是两位为中国现代医学事业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的学者,小白的新作即围绕他们的人生故事展开:“无数医学工作者、医学专家把毕生精力投入到中国现代医学事业的建设当中,我想书写的主题是他们怎样把个人的专业和更大的、关乎中国医学现代化发展的宏大目标结合在一起,既在个人事业方面获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时也对中国现代医学的系统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活动现场,小白表示,自己的小说基本都是历史小说,需要提前做大量“饱和式”的阅读,对小说所涉及的时代背景、地理环境、活动场所甚至人物的穿着打扮都要做细致了解。“饱和式阅读是非常重要的,你把这些事情全搞清楚之后,脑海里会有一大堆知识,然后通过某种方式,把这些知识转化成类似个人经验的东西。你写小说的时候,脑子里应该是虚构的场景、虚构的人物、虚构的事件,他们在其中行动,并在行动中生成动作、语言和对话。”
在筹备写作《无我》的过程中,小白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些老一辈的知识分子会在那个时候把毕生精力投入国家事业的建设当中?他们当时怀抱着的什么样的理想?“我们无法用今天的逻辑和想法去揣摩他们的心理,如果不知道历史是怎么来的,一切就都是空想。我的想法是回到那些人当时的状态中,去理解他们为什么是这样的人,这对今天如何认识历史、认识当下可能也是有益的。”
截至目前,“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已推出三期共47个支持项目,出版22部作品。计划的持续推进,将为更多优秀作品提供全流程、多方位的有力支持,进一步推动新时代文学从“高原”迈向“高峰”。
标签:
为您推荐
-
人民网杭州9月17日电 (记者孙博洋)9月16日至17日,中国质量(杭州)大会在浙江杭州举行。在16日举行...
2021-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