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术数——预测类术数、长生类术数、杂类术数(三)

2023-08-10 13:07:44 来源:个人图书馆-时宝官

参照历朝历代分类方法,最为盛行的术数可分为三大类:预测类术数,长生类术数,杂类术数。

一、 预测类术数

预测,指在掌握一定信息的基础上,按照某种规律和特定的方法, 对未来的事情进行推测,以预先测定事情发展的结果。比较盛行的预测类术数有卜筮、相面与算命、风水术等。


【资料图】

(一) 卜筮

卜筮起自上古,指用龟甲、筮草等工具预测某些事项。在现代看来,卜筮是一种迷信,但在先秦时期,卜筮却起着决定国家大事的作用。太史公曰:“王者决定诸疑,参以卜筮,断以蓍龟,不易之道也。” 可以看出卜筮在先秦时有着“圣人决疑”的功能。

卜筮之术,自管辂、郭璞之后,至唐朝李淳风达到顶峰。至明代,卜筮已经丧失了圣人决疑的功能,成为民间占验吉凶或者祈福的一种工具。

传统说法认为,卜筮原无他术,惟在人灵悟,推测隐微,所以很难口传而语授。如:占雨得剥,李业兴以坤上艮下,艮为山,山出云,占为有雨;吴遵世以坤为地,土制水,占为无雨,而卒无雨。卜二牛先起,得火兆,郭生以火色赤, 谓赤牛先起;麴绍以火将燃,烟先发,谓青牛先起。而卒如绍言,乃知在人见解耳。从这可以看出,卜筮取决于各人的悟性、解释。

明代主要流行的卜筮术有以下几种:一是“灵棋卜”,二是《周易》占卜,三是六壬,四是望气, 五是掷杯筊,六是扶乩,七是占候,八是祈梦。

(二) 相面与算命

相术是一种根据人的面貌、五官、骨骼、气色、体态、手纹等推测吉凶祸福、 贵贱夭寿的术数。因以根据面貌为主,故又称相面。

中国古代相术的起源较早,可以追溯至三皇五帝时期,“昔尧取人以状,舜取人以色,禹取人以言。”与此同时,“圣人异相”的意识也已出现,据史载,伏羲人首蛇身、神农人首牛身等。 这说明三皇五帝时期,相术已经萌芽。东周时,“内史叔服相公孙敖二子”,后有唐举、许负、管辂、郭天纲之徒推衍其术。

明代相面比较盛行,出现了众多相士,如吴国才、刘伯温、李槐、冯鹤鹿、僧如兰、张田、袁珙、袁忠彻等,其中最著名的相士是袁珙、袁忠彻父子。

洪武年间,姚广孝举荐袁珙于燕王。有一次燕王化装混入卫士,在酒楼饮酒,袁珙一见群臣便跪下向燕王叩头,说:“殿下何必轻易现身此地?”待燕王返回宫中,袁珙预言道:“龙行虎步,日月当空,必为太平天子,四十岁时功成名就。”这是根据人的容貌相人贵贱。

袁忠彻看王文的面相,说他“面无人色,注定血光之相”;看于谦的面相,说他“目光常向上,注定遭祸之相”。结局果如袁氏所言。这是通过人的气色相出命运。

李旻还未发迹的时候,一次走在街上,一相士从旁观其面相与背相,对他说:“吾观君背,贵不可言,及观君面, 不过状元、卿贰而已。”这是通过相人的背和面判断人的贵贱。

明代还有一种通过摸骨断相的相术。术士皇甫玉精尤其擅长,即使蒙眼也能通过骨相断吉凶,无一失手。正统年间,虎丘半塘寺有个双目失明的僧人,擅长揣骨相面,对人的祸福多有准确推断。

算命术的起源大约可以追溯到夏商时期,卜筮实际上可以说是算命术的萌芽。唐朝李虚中发明了干支算命法,他根据一个人出生的年、月、日的干支,排成三个柱,据此推断人一生的富贵贫贱、吉凶寿夭。宋朝徐子平在李氏三柱的基础上,增加了时辰成为四柱,即用一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四组干支,共八个字来推算人的命运,比李氏的三柱算命术更为精准。从此,算命术又称为“子平术”。

明代算命术分为两派:一派是“三命”,即以太岁为主,自天干、地支、纳音三者取禄马贵人羊刃动煞之类,而后以审五行刑合生剋;另一派是“五星”, 以身命为主,审生时所值七政、四余、迟速、合伏、向背、空实,以断吉凶,辨贵贱。这两派一般统称为“禄命”说,即以“子平”为定体,以“五星”为变用。以相术为例,一个人的富贵贫贱,其部位一看即知,此为“子平”;至于气色、流年,则变动不一,此为 “五星”。

八字算命之术在明代相当盛行,即便是乡村的学究,也能推测生剋衰旺。

还有一种算命术也极盛行,即拆字算命。据考证,拆字之术源于汉代。宋朝的“谢石”以相字为业,言人祸福,无不奇中,后世如果称某人擅长拆字算命,即说“工谢石之术”。

(三) 风水术

风水术,又称堪舆、形法、地理、相宅、卜宅、图宅、青乌术、青囊术。风水是以阴阳、五行生克、八卦、天人感应等理论为指导,根据阳宅、阴宅的地形、 位置、布局和环境等对其吉凶作出判断。

风水起源久远,并非始于晋代的郭璞。如《尚书》中“营卜瀍、涧东西”、《诗经》“度其原隰,观其流泉”,都着眼于选址避开水患,不涉及迷信成分。

晋朝郭璞提出“骸骨得气”之说,认为死者的骸骨可通过土中的“生气”与在世的子孙产生感应,从而影响他们的命运,

即“指某山为发源,指某山为过峡, 至某山而凝结为穴;某山为龙,某山为虎,龙昂而虎伏;某山为牚,某山为案, 牚欲有力,案欲有情;必如是乃延福泽,不然则否。”

一代宗师——杨筠松

唐宋时期,风水术发展成为两大流派:

一为“宗庙派”。此派出于八卦五行之说,取八卦五行以定生克之理, 起源于秦汉,至宋代王伋、赖文俊等人集其大成。由于其重卦例而轻视地形推测, 颇有附会之意,曾在浙江有所发展,在明代较少为人所用。二为“江西派”。此派始于唐代赣州人杨筠松、曾文迪。其说重观测山川地形,以觅龙、察砂、观水、 点穴为四大纲目,影响极深。明代大都遵行“江西派”,但稍有变化。嘉靖朝著名风水师张希谟,其法以先天八卦定其体,以后天八卦流其用;气势为经, 时日为用。融结之中,复取其和;和平之中,复审其变。有主宾,有克应,有有情、无情,藉此替人趋吉避凶。

明代著名的风水师较多,有刘基、张宗为、蒋平阶、目讲僧、仲宁、杨宗敏、廖均卿、裴士杰、骆用卿、徐善继等。这些风水师主要来自江西、安徽两省。

明太祖朱元璋定鼎金陵,准备在钟山修建宫殿,让刘伯温选址。刘选定地点后布桩,但太后认为不必仅听一个刘伯温的意见。于是太祖派人彻夜改换刘伯温布桩的地方。第二天再请刘伯温,刘一看就知不是原定地点,但还是说:“此地也好,只是后世可能要迁都。”果然, 永乐十八年,明成祖迁都北平。

”后来王化龙又假装测知这里有古墓,结果就挖出了那块石碑。人们以为天命已定,樊哙后人无奈,只得挪墓到了东边。朱祯终于得偿所愿,死后葬在樊哙原墓地。

未完待续

标签:

为您推荐

新闻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