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幼随学,关键小事的难题如何解?
二孩、三孩逐渐到了入学年龄,让弟弟妹妹和哥哥姐姐在同一所学校就读,已经成为部分多孩家庭急迫的现实需求。
教育部日前发出通知,明确表示鼓励各地出台多孩子女同校就读具体实施办法,帮助解决家长接送不便问题。
可见,“长幼随学”这件小事看似理所应当,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却有不少堵点,需要针对性的政策供给和接地气的执行办法。
【资料图】
做好这件民生关键小事,各地开展了哪些探索?目前又存在哪些亟需破解的难题?潮新闻记者进行了调查。
两个孩子一起接送,家长轻松了
家住杭州市上城区的李先生,上学期顺利通过了“长幼随学”申请,小儿子来到姐姐所在的杭州市钱江外国语学校就读三年级。
“弟弟的户口出生时落在萧山区,所以两个孩子前两年都分开上学。以往需要两个大人分别接送,弟弟的学校有些远,大人花费在路上的接送时间将近两小时。”李先生说,现在两个孩子一起接送,家庭的运转轻松了不少。
“目前学校有5个孩子通过‘长幼随学’政策入学,今年的需求量更大,登记的家庭已经超过10户。”杭州市钱江外国语学校校长赵骎告诉记者。
随着国家人口政策调整,“长幼随学”近几年正在成为一种显性需求——2016年起,全面二孩政策落地。2021年8月,全面三孩政策实施。按时间推算,早几年出生的二孩基本上到了入园入学的年龄。
由于搬家迁户、入学调剂等原因的影响,部分多孩家庭的孩子无法在同一所学校就读。比如,一些家庭规划有调整,搬家后孩子们分别在不同的学校就读;“公民同招”政策实施以来,有些孩子先报了民办学校,回到公办学校后在同类孩子中排序靠后被调剂;不同年份学校的录取门槛也有变化,孩子们被不同的学校录取……这些都是多孩家庭可能面临的状况。
2022年6月,浙江省教育厅下发通知,在全省探索试行长幼随学服务,允许在非学区公办学校就读的学生转入现户籍地址或居住地所在学区的公办学校。由此,浙江也成为了在全国较早全面推行“长幼随学”的省份之一。
也正是在这几年,全国多地纷纷出台“长幼随学”政策。潮新闻记者梳理发现,2021年,成都市教育局出台实施多子女入学新政;同一年福州市义务教育招生政策中增加了关于“照顾二孩”的指导性内容;2022年深圳市的义务教育招生中也提到了“关注二孩、三孩家庭”;2023年武汉市针对三孩家庭,提出在第一个孩子非择校入学的前提下,原则上将三个孩子安排在同一所公办学校就读。
在国家建构生育友好型社会的大背景下,各地通过探索“长幼随学”的方式,帮助多孩家庭解决因孩子在不同学校就读带来的接送不便问题,对多孩家庭释放了暖心的信号,这也体现了生育友好的制度关怀。
“长随幼”还是“幼随长”,各地各有考量
政策原则确立了,各地如何执行?比如,到底是实行“长随幼”,还是“幼随长”,或是两者同时实行?细节之处也颇费思量。
采访中记者发现,由于各地入学人数及招生政策等实际情况不同,“长幼随学”的实施方式也不尽相同,各种探索也在进行中。
杭州市钱江外国语实验学校所在的上城区,是浙江最早探索“长幼随学”的地区。正式实行“长幼随学”政策前,上城区教育局曾做过详细的调查和可行性分析,大部分学校可满足家长申请。目前,上城区的“长幼随学”有幼随长、长随幼、长幼同调三条路径,涵盖辖区所有中小学、幼儿园。
地处浙西山区的衢州开化在探索“长幼随学”时也有自身的考量。“根据省教育厅的要求,结合近两三年入学人数的摸底调查,综合研判后目前的细则是‘长随幼’。”开化县教育局教育科工作人员解释,如果弟弟妹妹一年级入学时被某一所学校录取,那么哥哥和姐姐可以通过“长随幼”的方式转学到该校就读。同时也是考虑到义务教育招生政策要有一定的延续性,如果“幼随长”也放开,在当前学位紧张情况下会影响到单孩家庭孩子的入学。
台州临海百余所中小学今年继续实行“长随幼”或“幼随长”的转学政策,目前的压力主要集中在城区的四五所学校,其余学校基本可以得到解决。“热点学校有个前置条件,要在户籍所在地才能申请‘长幼随学’,只要学校有空余学位,家长凭户口本去学校办理就可以。”临海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科长江新锋告诉记者。
江新锋分析,近几年入学人数明显增加,有些热点学校的入学门槛也在提高。前些年入学没那么紧张,凭房产证就可以入学,现在则需要住户一致,这就导致一个家庭的孩子在不同的学校上学。这也是大部分多孩家庭申请“长幼随学”的主要原因。
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陈殿兵研究了省内各地的招生文件发现,关于“长幼随学”大部分地区目前只有指导性的意见。“这时候更需要各地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坚持公开、透明原则制定细则,并提前告知家长。”他说。
学位不足怎么办?现存难点有待破解
虽然“长幼随学”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多孩家庭的接送难题,但也有家长发现,并不是所有的“长幼随学”需求都能得到满足。采访中,部分校长及教育行政部门相关负责人也坦言,在推进过程中确实面临“难题”。
“这两年学位实在紧张。”不少校长感慨。杭州、宁波等大城市热点学校的招生近年来一直受到关注,有些学校一表生面临调剂,有些学校原有年级学额已经饱和,这也让一些校长们接到“长幼随学”申请时倍感压力。
一些县城学校也面临着类似的难题。“我们的难题同样也是学位不足。这两年正好赶上一年级新生的入学高峰期,本身就需要有条件的学校扩大招生规模满足入学需求,拿不出充足的学位满足所有长幼随学需求。”开化县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说。
不过这项政策未来会给更多的多孩家庭带来便利。“接下去几年的入学人数呈下降趋势,大约三年后新生入学压力应该会小一些,到时候就可以考虑降低‘长幼随学’的门槛,解决更多家庭的实际困难。”这位负责人预计。
“长幼随学”政策刚推行时,有人担心,这些学生的学额问题如何解决?在省教育厅出台的“长幼随学”政策中,有这样一句话——除小学、初中起始年级外,允许公办学校因长幼随学转学适当突破基准班额,但不得出现大班额。这也给大家吃了一颗“定心丸”。
采访中,记者发现确实有少部分热点学校依据“长幼随学”政策,突破了基准班额。按照国家基准班额标准,小学、初中分别不得超过45人、50人。“关于长幼随学班额的限制,文件并没有详细的人数规定。”一位热点小学校长告诉记者,前几年有学生由于落户年限不够被调剂到其他学校,现在二孩正常入学了家长希望老大能回来,这也符合“长幼随学”的规定,在能力范围内会尽量解决。
但突破基准班额的尺度如何把握,每个人看法不同。“一个班级人数过多,每个孩子受到的关注度少了,多少会影响教学质量。”有教育业内人士分析,这也是部分学校不想放开班额的原因之一。
如何在“长幼随学”的操作过程中体现公平,是教育部门和学校面对的另一道难题。比如多地规定,如果哥哥姐姐属于特殊原因入学等非政策录取学生,弟弟妹妹不能享受此优惠政策。如果民办学校出现学位空额,可安排“长幼随学”转入学生,但须通过公开报名、随机派位确定转入学生。
陈殿兵表示,招生政策的制定往往牵一发动全身,各地制定相关政策时都慎之又慎。在实际操作中,应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统一,根据具体情况不断完善“长幼随学”政策,与其它政策形成互补,让政策在实行过程中更加公平公正。
标签:
为您推荐
-
人民网杭州9月17日电 (记者孙博洋)9月16日至17日,中国质量(杭州)大会在浙江杭州举行。在16日举行...
2021-09-18